中美芯片戰的對峙,讓不少原本陌生的半導體行業公司進入到大眾視野。台積電也身處在這轟轟烈烈的貿易漩渦中。
台積電位于台灣,于1987年成立,是全球第一家晶圓代工企業。雖然是一家中國企業,但企業的生產線上運用了大量的美國技術,所以美國是可以左右台積電的企業決策的。2019年,美國開始了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強橫制裁。台積電在美國的技術施壓之下,被迫投身于美國陣營,對我國進行芯片斷供。而在2020年5月份,台積電宣布將遠赴美國,在亞利桑那州建立芯片工廠,預計初步投資金額為120億美元。然而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。
在美國建廠之旅并不順利,台積電無奈之下只能宣布暫停美亞利桑那州的建廠計劃,將投產時間推遲到2025年。
另一方面台積電宣布將要擴大南京工廠的28nm芯片的產能。
可惜如今局勢變化莫測,中國的芯片發展早已今時不同往日,不是台積電想回來就回來的。如今的局勢連外媒都評價道台積電大勢已去。
當初台積電前往美國建立芯片工廠,除了是被美國施壓之外,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擴大芯片產能,增加市場份額,同時通過獲得美國的芯片補貼來降低成本提高企業利潤。但估計連台積電也沒想到,美國的芯片補貼條件實在苛刻。
一是限制補貼企業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技術合作。二是要求補貼企業分享公司的機密數據。三是如果超過一定的收入額度,需要補貼企業共享利潤。四是補貼企業必須向美國及其他公司披露業務信息。
其條件苛刻到連台積電的CEO劉德音都直呼無法接受。
除了芯片補貼技術苛刻之外,由于當地工人技術的不熟練,導致台積電只能宣布美國的投產時間暫時推遲到2025年。除此之外,台積電還表示,哪怕在美國建廠,芯片的封測等流程還是需要運到台灣測試。所以目前的美國建廠計劃也可以說以失敗告終,台積電是賠了夫人又折兵。
美國建廠計劃的失利讓台積電不得不把目光再次投向了中國大陸。所以台積電宣布將會擴大南京的28nm芯片的產能。然而,此消息的發布收到了一些反對意見。
中國通信業觀察者項立剛對台積電擴大南京產能一事持反對意見。他認為,台積電的芯片制造能力本就先進,如果擴大芯片的產能,就會壓縮國內其他芯片代工企業的市場份額,從而增大了芯片市場的競爭難度。尤其是台積電這種被美國所控制的企業,一旦形成一家獨大的現象,非常不利于中國芯片行業的發展。在這些反對意見之下,台積電的民心顯然削弱了一部分。
再者就是中國國內芯片行業的崛起。華為自主研發的麒麟9000s的回歸,給中國芯片行業注入了強大的自信心。麒麟9000S的出現證明了中國完全能夠獨立生產自己的「中國芯」。再者以中芯國際等優秀芯片代工企業的崛起,中國已經達到了70%的芯片自給率。這意味著或許在未來的芯片代工方面,我們可以擺脫對台積電的依賴。所以在台積電放棄中國的同時,中國市場也在慢慢遠離台積電。
國外市場對台積電的打擊也不小。曾經的台積電在全球的市場份額高達60%,連韓國三星也無法匹敵。2023年的數據顯示,台積電的市場份額跌至56.4%。從台積電2023年4—6月的報表來看,營業收入約為1104億人民幣,營業收入和凈利潤相較于上一年同時期均持下降趨勢,營收下降了10%,凈利潤下降了23.3%。這是台積電自2019年來首次季度下跌。
除了財務報表上的數據表明台積電的營業收入在下跌以外,全球變幻莫測的芯片市場也準備給台積電一些打擊。
首先依舊是國內市場對台積電的訂單減少。在未進行芯片制裁前,華為是台積電第二大的客戶市場,僅次于美國的蘋果公司,其訂單占比為14%。斷供之后,銳減的訂單數對台積電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。更不用說,在中國突破5G技術壁壘、初步掌握芯片制造工藝后其繼續在中國下降的市場份額。
其次是由于國外市場的變動對台積電訂單的打擊。美國蘋果公司近日宣布,將會把iPhone 15的出貨量從8000萬到9000萬下調到7800萬台。而蘋果公司是台積電最大的客戶,iPhone15出貨量的下跌,自然導致台積電芯片代工訂單的減少。
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。雖然外媒戲稱台積電如今大勢已去,發展腳步似乎正在走下坡路。但台積電目前的勢弱狀態,其對比對象是從前的台積電。如今其依舊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第一。國內企業依舊需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,努力創造中國奇跡。相信在未來中國大陸將會追趕甚至超越台積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