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無恨月長圓」這兩句名言,一句誕生于盛唐,一句對出于宋朝,跨越時空輝映,成為千古絕唱。又在近現代被[毛.澤.東]接續,形成一個跨時代的對話。三位才子,三種傷懷,串聯起三個不同的時代。
唐朝,一個文化鼎盛的時代,李賀這樣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,卻在仕途坎坷中英年早逝,留下了千古流傳的佳句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。
李賀生性灑脫,善于詩詞,深受唐玄宗的賞識。他曾寄望于仕途的順遂,一展宏圖。然而好景不長,安史之亂爆發,李賀見識到了世事的沉浮無常。先是受貶黜為衡州節度使,后又去職閑居,再無機會翻身。
正是在這失意離職的日子里,李賀行至咸陽,看到道旁衰敗的蘭花,勾起他對生命與時光的感慨,遂寫下「衰蘭送客咸陽道,天若有情天亦老」的詩句。
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,這句話的傷感在于,上天本就無情,歲月無情,仿佛只有人間才有情。李賀一個身懷大志的才子,卻被亂世激蕩,無處施展抱負,對天道無情懷有深切的感悟。
這句詩一出,便為文人雅士所傳頌。無數高手試圖對出下聯,但都力不從心。因為「天」這個意象太過高遠,要找出與之呼應的下聯,實在難以把握天地人三者的和諧。
李賀這個人,是一個很有個性的文人。他不拘一格,思想開放,詩作充滿浪漫主義色彩。他曾經云游四方,尋找著生命的意義。也正因如此,他對仕途抱有理想,希望能施展自己的抱負與才華。
安史之亂爆發時,李賀本以為可以報效祖國,立下功勛。
誰知戰局如此不利,李賀反被貶謫,一蹶不振。他本想在仕途中實現理想,卻被亂世冷落。這無疑是對一個充滿抱負的青年才俊的沉重打擊。
在落魄的日子里,李賀時常獨自一人游蕩在山水之間,吟詠懷古。那天路過咸陽,曾經繁華的都城已是破落不堪。衰敗的蘭花更像是他命運的象征,勾起了他對天道的憤懣。
其實,李賀的一生境遇并不如意,但他仍懷揣著對生活的熱情。只是這次貶謫,實在讓他意志消沉、前路茫茫。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,這是他對無常世事的嘆息,也是對自己命運的無奈宣泄。
李賀以高遠的視角審視人生,天地間哪還有什麼「情」可言?正是因為失去了對世俗的情感寄托,李賀的內心才會產生巨大的落差與惆悵。這無疑是個人命運的悲劇,也飽含著對一個時代的深刻反思。
百年后,宋朝動蕩,石延年也是一位志不遂心的詩人。
他屢試不第,在一次宴會上醉意朦朧之時,忽然吟出「月如無恨月長圓」。這一句妙語出口,將李賀辭世已久的上句完美接續,成為千古絕唱。
石延年出身書香門第,自幼聰慧,對功名卻興致寥寥。他愛讀詩詞,夢想終老山林。然而在家族壓力下,還是應試入仕。石延年多次會試,均未得中,成為他心頭一塊疙瘩。這次宴會上,正是他又一次會試失敗的夜晚。
面對好友的勸慰,石延年苦笑道:「我本不想進士,可家人望子成龍,我也不忍辜負他們一番苦心。如今終究還是失敗了,我該怎麼面對家人?」說罷,他反手就灌了一大口酒,臉上盡是失意。
這時,有人吟起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,石延年抬頭望月,忽然靈光一現,回應出「月如無恨月長圓」。朋友們都為他的機智對仗叫好。
這一句下聯呼應上聯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簡直天作之合。「天」「月」相對,「有情」「無恨」相生,「天老」「月圓」相映。
石延年通過「月長圓」寄托了人世間的期盼,用月象征著人們對愛恨情仇的淡然處世之道。就如月亮有陰晴圓缺的變化,人世間也有起伏,我們需要保持淡定,才能圓滿。
這兩句一高一下,跨越百年,把兩個時代的傷懷詩意完美地凝聚在了一起。成為千古絕句,流傳后世。
其實,石延年本是一個浪漫主義的詩人。他喜歡清靜的生活,以詩會友。但作為一個書香世家的子弟,他不得不承擔家族的期望,去應試科舉。
石延年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,他不喜歡仕途的功名紛爭。可他又不忍辜負家人的一片苦心,只能勉為其難地去趕考。一次又一次地失敗,讓他備受打擊。
那天的宴會,石延年面對好友的安慰,心中郁結難平。他感覺自己辜負了家人的期待,也辜負了自己的文學理想。這種失落的情緒化作了酒精灌入胃中,讓他的大腦昏沉而感傷。
當有人吟起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的時候,石延年醉意朦朧的腦海里,浮現出皎潔的明月。
他突然想到,人生就像月亮一般有陰晴圓缺,自己不應鉆牛角尖,而要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。
于是,「月如無恨月長圓」的絕妙對句就此誕生。這句話透露出石延年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。他不因一次失敗而郁郁寡歡,而是想到月圓人圓的期許,與好友痛飲,化解了內心的不甘。
這也成為千古絕唱,因為它延續了李賀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的惆悵,卻給予了積極的回應。兩個時代俊才的唱和,形成鮮明對比,道出了人生不同階段的感悟,升華為對后人的啟迪。
近現代,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[毛.澤.東]看到這兩句詩,恰如其分地續了一句「人間正道是滄桑」。
這一句話,同樣發人深省。滄桑,正是世事變遷的寫照,人間正道,就是要經歷滄桑,才能發展前進。
[毛.澤.東]這一生波瀾壯闊,目睹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盛衰,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成功,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艱辛實踐。
在革命將成功的前夕,[毛.澤.東]作為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黨人,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,把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,指導中國革命由勝利走向勝利。
然而革命道路卻也絕非坦途,黨內外也曾出現過種種問題。正是看淡世事滄桑,[毛.澤.東]才能在風雨如磐的歲月里,依然保持戰略定力,引領中國人民走向新中國的誕生。
「人間正道是滄桑」,這句話透露出[毛.澤.東]對歷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。人間正道,積極進取,克服一切艱難險阻,這就是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氣度。
三句詩,三種境界,三個時代的傷懷,在詩句的傳唱中交匯。「天若有情天亦老」抒發了個人愁緒,「月如無恨月長圓」寄托了人生望,「人間正道是滄桑」體現了歷史哲思。
三位偉大的詩人,用簡簡單單的幾句話,道出了三個時代最本質的情感體悟。
其中的傷懷與感慨,至今依然觸動人心。這三句詩,也成為我們民族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文化遺產。
[毛.澤.東]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,融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,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。這句「人間正道是滄桑」就顯示出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理解。
[毛.澤.東]是在井岡山時期創作這句詩的。當時正值中國革命處在低潮,他帶領紅軍在苦苦支撐。面對敵人的步步緊逼,許多人心生動搖。
然而[毛.澤.東]卻能夠保持定力,因為他深諳革命的道路必然艱辛,正如「人間正道是滄桑」。
他以超常的毅力和信念,激勵紅軍百折不撓、奮勇向前,終于開辟了革命的新局面。
可以說,這句詩凝聚了[毛.澤.東]對革命規律的深刻思考。它寄托了[毛.澤.東]戰勝困難、堅持斗爭的堅定信念。也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道路上排除萬難,奮力前行。
千百年來,中華民族經歷了太多的滄桑變遷。然而無論時代如何變遷,總有些東西歷久彌新,依然能溫暖我們、撫慰我們、激勵我們。
那就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智慧。「天若有情天亦老,月如無恨月長圓,人間正道是滄桑」這三句詩,道出的就是中華民族對人生、歷史、世變的體悟,也代表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標志。
當我們感受到這種文化底蘊時,內心就會涌起一種恒久的力量。這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