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國時代,天下紛亂,群雄并起,各路英雄輩出,其中最令人津津樂道的,當屬關羽與趙云。兩人都是劉備麾下的猛將,也是劉備最信任的心腹。
但當時的人們卻總喊著要生擒關羽,對趙云卻興趣寥寥,這其中到底有什麼原因?且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三國這段隱藏在歷史長河中的秘密。
說起關羽,他并不是出身高貴,但卻與劉備、張飛一起在桃園結義,成為劉備最信賴的心腹。對劉備來說,與關羽生死與共,可以說是他此生最難得的兄弟情誼。在經歷過無數生死離別后,兩人已然成了形影不離的知交。
在劉備從桃園起兵以來的這些年里,關羽一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。每每劉備陷入困境,都有關羽這樣的猛將為他出頭。
正是有了關羽這樣在關鍵時刻能助他一臂之力的心腹,劉備才得以從一個無名小卒,一步步成為日后蜀漢的開國之主。
對手來說,關羽又何嘗不是他們眼中的心腹大患?這個來歷不明的猛將,力大無窮,武藝高強。每每蜀軍陷入危難,總有他這樣的神勇之臂,能為蜀軍打開困境,扭轉乾坤。
如果能活捉關羽,無異于拔掉了劉備麾下最得力的戰將,進而瓦解蜀軍的軍心,對蜀國的打擊將是毀滅性的。
所以,在當時人們眼中,關羽不僅僅是劉備麾下一個猛將那麼簡單,他更是蜀國根基的支柱,劉備事業的左膀右臂。
只要有了關羽,劉備就有振興蜀漢的底氣和信心。反之,失去關羽,無異于剜去劉備心頭最堅實的一隅,這對蜀國必將是滅頂之災。
我們不得不承認,在三國時期,軍閥混戰,兵連禍結,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后果。
一個猛將的生死,往往關乎著整個政權的存亡。
劉備之所以能在群雄并起的亂世中脫穎而出,關鍵就在于有關羽、張飛、趙云這樣一批猛將輔助。而在這些猛將中,關羽更是舉足輕重。
劉備起兵之初,難以立足,東奔西竄,數遭失敗。正是關羽與張飛二人,為他披荊斬棘,解圍受困。兩人一個勇猛過人,一個智謀無雙,配合默契,讓劉備漸漸積累起力量。
等到劉備占領益州,建立起自己的根據地,脫胎換骨,然后在漢中之戰一舉擊敗曹操,奪取西川。這一系列的勝利,都可說是關羽與張飛用鮮血和汗水積累起來的。
尤其是在夷陵之戰劉備大敗于曹操后,單槍匹馬殺出重圍的關羽,更是讓所有人刮目相看。正是有他這樣萬夫不當的猛將,劉備才有了在漢中一雪前恥的底氣。
所以,關羽在蜀國的地位,可謂是舉足輕重。沒有關羽的助力,就沒有後來的蜀漢,也就沒有實現三分天下的盛世大業。
說到關羽的實力,可以說是當世無雙,無人能出其右。他曾過五關斬六將,在赤壁之戰中斬殺了曹軍名將文丑,甚至連司馬懿這樣的謀士都對其忌憚三分。
在當時,能與關羽匹敵的,恐怕也就只有趙云與張飛。但張飛性格直來直往,趙云則行事穩重,沒有關羽這樣的張狂之氣。關羽卻不同,他敢闖敢拼,每每殺進敵軍重圍,力戰數百人也面不改色。
這樣張牙舞爪的猛將,讓所有敵軍都對他又敬又懼。誰都想親手取下關羽的人頭,以彰顯自己的英名。但光是接近關羽就已經難如登天,要親手將他擒獲,那簡直更是天方夜譚。
但是,人心總是貪婪的。哪怕知道困難重重,但對于許多武將來說,哪怕只有一絲希望,也要試上一試。
因為這將是他們一生當中最輝煌的戰績,哪怕失敗了也在所不惜,而成功的話,簡直就是人生巔峰!
我們不能否認,在那個亂世,人命如草芥,武力至上的時代,一個人的地位和價值,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武力。武力強的人才能在亂世中立足,武力弱的人只能任人宰割。
關羽之所以能在群雄輩出的三國時代脫穎而出,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傳奇人物,關鍵就在于他過人的武藝。
據說關羽小時候曾跟隨董太師學習武藝,打下了扎實的根基。加上後來跟隨劉備多年實戰歷練,關羽的武力已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。
據《三國演義》描寫,關羽使用的青龍偃月刀重達82斤,平時常人根本無法舉起。但關羽能隨手揮舞,所向披靡。
在群雄爭霸的戰場上,關羽經常是一個人沖進敵軍重圍,殺出一條血路來。曹軍見了他紛紛丟盔棄甲,潰不成軍。
據說在攻打襄陽時,關羽更是一人過五關斬了曹軍六員大將,終于攻克襄陽。由此可見其武藝之高強,不愧為人中之龍。在當時能打得過關羽的,寥寥無幾。因此所有人都夢想著能超越關羽,但那又豈是輕易能做到的事?
所以對當時的人來說,活捉關羽無異于登天摘星,可謂難上加難。但正因如此,成功的回報也將是巨大的。這也是為何那麼多人甘冒生命危險,也要一試的重要原因。
關羽雖然武藝高強,但卻有著無法掩飾的弱點,那就是驕傲自大,看輕一切敵人。諸葛亮曾數次勸告關羽,要他小心謹慎,切不可輕敵。但關羽總是我行我素,從不把諸葛亮的勸告放在心上。
這導致他在人生的最后一戰,還是重蹈覆轍。東吳的陸遜看準了關羽的性格,以反間計引他深入,終于將其擒獲。
當關羽意識到中計的時候,為時已晚,只能選擇切腹自盡,以報效國。
如果關羽能夠謹慎一點,丟掉驕傲,多聽從諸葛亮的勸告,也許他就不會落得如此悲慘的下場。但人終有失,這成就了關羽式悲壯,卻也埋下了他失敗的伏筆。后世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興嘆不已,感慨英雄之死,結局之無奈。
而對手們,則是看準了關羽這點劣勢,才不遺余力地設下陷阱,終于得手。如果沒有關羽的驕傲與自大,恐怕他們根本無法找到可乘之機。所以,關羽的性格缺陷,也是讓他終被擒獲的重要原因。
其實,關羽的驕傲與自大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一個人如果在某方面有過人的能力和造詣,很容易就會對此產生錯覺,認為自己在所有領域都無人能敵。這種心態也是人之常情。
關羽自小習武刻苦,又輾轉沙場多年,武藝早已爐火純青。他看慣了生死,經歷了無數次的殺戮與血腥,所以內心逐漸麻木,不再把任何敵人放在眼里。在他看來,區區小卒又能奈他何?
但關羽忘記了,武藝再高強,謀略再縝密的人也難免有失誤和疏忽。陸遜正是抓住了關羽這點漏洞,設下反間計,終于將其擒獲。如果關羽多一分警惕,也許就不會中計,走上注定的宿命。
可嘆關羽到最后也沒有認識到這點,這就是英雄悲劇的所在。但同時,正是關羽的傳奇經歷,以及其狂放不羈的性格,讓他成為千古絕唱,受到無數后人的傳頌。英雄本就應該具有與眾不同、超脫世俗的氣質,關羽正是英雄中的英雄。
關羽一生傳奇,是三國時期最令人津津樂道的人物之一。他為劉備立下汗馬功勞,卻也因驕傲而喪命東吳。
后人對其又愛又恨,欣賞其豪邁,唏噓其結局。人生終有失,英雄之死,成就了千古傳頌。當我們探究歷史之謎的時候,也應反躬自省,汲取其中的人生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