慈禧太后,這個在中國歷史上聲名狼藉的女人,她用盡手段坐上太后之位,違背祖制執政近半個世紀,被視為導致清朝滅亡的罪魁禍首。然而,她又是如何步步為營,坐穩太后寶座的呢? 47年的辛酸歷程,她又經歷了怎樣的權力斗爭?讓我們來一窺這位傳奇女子的真實故事。
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,清朝國力日衰。1852年,咸豐帝繼位,以懦弱的姿態面對外敵入侵。這為懿貴妃的崛起提供了絕佳的時機。
懿貴妃生性機敏,善于觀察人心。她敏銳地發現咸豐帝有敵視親弟奕䜣的弱點,便開始殷勤討好咸豐帝,使咸豐帝對她也漸生好感。
在日常接觸中,她更是慫恿咸豐帝重用自己,開始代批奏折。漸漸地,她嘗到了權力的甜頭,野心也就萌生了。
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,咸豐皇帝不敢正面抗爭,只能帶著后宮出逃熱河避難。懿貴妃跟隨在咸豐帝身邊,她看著皇帝的懦弱無能,心里早已燃起篡權奪權的念頭。她暗自盤算,咸豐駕崩之際,一定要發動政變,掌控大局,自己主政天下。
終于,1861年正月,咸豐帝在熱河病逝。懿貴妃立即興奮起來,她知道奪權的大好時機來了。當晚,她找來自己的心腹太監,密謀發動政變的細節。她要在保持表面穩定的前提下,逐步削減贊襄大臣的權力,最后把他們一個個除掉。
1861年農歷正月,咸豐帝在熱河駕崩。臨終前他選定6歲的載淳為嗣,是為同治帝。他還任命了8位贊襄政務大臣輔政。這原本是一個穩妥的安排,但在懿貴妃看來,這卻成了她奪權的絆腳石。
懿貴妃決心要發動政變。她先拉攏了咸豐帝的弟弟奕䜣,讓奕䜣同意幫助自己對付贊襄政務大臣。
奕䜣本就對兄長有怨言在心,二人這次合作,無疑是雙方都懷有私心。
與此同時,懿貴妃還暗中指使自己的心腹大臣在朝堂內散布謠言,詆毀贊襄大臣忠信和僧格林沁忠心不忠,意圖顛覆皇權,制造輿論對他們的不滿。
為了給政變一個合法借口,她又唆使6歲的幼帝同治帝,在眾臣面前當眾宣讀了事先偽造好的奏折。
奏折中充滿謊言,誣陷忠信等人在英法聯軍侵華期間失職瀆職,應該處以極刑。宣讀完奏折,小皇帝當場就批準革去了忠信等人的官職。
突如其來的變故,讓眾臣震驚和不解。忠信等人啞口無言,根本無法為自己辯解。但沒有人敢質疑「圣旨」。
懿貴妃正式與皇后慈安太后聯手,以「垂簾聽政」的名義開始執政。奕䜣也成為了她的心腹大臣,輔佐她掌權。
辛酉政變后,懿貴妃按照慣例,改名為慈禧太后。政變只是個開始,慈禧太后心知要穩固權力,還需進一步排除異己。
她依靠奕䜣處理朝政,但奕䜣推行的洋務運動遭到了許多保守派大臣的反對。這些人視西方事物為洪水猛獸,認為奕䜣是帶領西方魔鬼侵襲中華的黨羽。
慈禧太后敏銳地抓住這一點,假意安撫奕䜣,暗中卻支持保守派的言論,讓朝野輿論對奕䜣的不滿日益高漲。
看似正義的保守派取得了輿論優勢,慈禧太后也將計就計,奏請同治帝罷免奕䜣。奕䜣本人萬萬沒有想到,自己對慈禧太后的盡心盡力竟沒有換來信任,反而被太后利用,在自己努力改革時被掐死了心頭大業。
他無奈離去,心中又增加了一層怨氣。而慈禧太后也輕而易舉地除掉了這個潛在的威脅,她的權力于無聲處又添了幾分穩固的基礎。
1870年,18歲的同治帝病逝。按照祖制,應該傳位于同治帝的同母弟弟載湉。但慈禧太后不想讓皇位傳出自己的掌控,她頂著眾臣的壓力,立了4歲的奕為帝,是為光緒帝。
光緒帝年幼聰明,慈禧太后成為他的父母長輩,以太后之尊繼續專政,這才是她的最終目的。
光緒帝漸長,對太后的專政也愈發不滿。他開始在朝堂上提出自己的主張,試圖奪回一些權力,但慈禧太后總是強橫地駁回他的要求。
1898年,25歲的光緒帝終于決心發動政變,聯合康有為等維新人士,展開百日維新運動,試圖推翻慈禧太后,讓皇權歸于自己。
不料,慈禧太后早有準備,她依仗袁世凱等人的武力,很快就鎮壓了維新運動,將康有為等人投入監獄。光緒帝被軟禁在瀛台,再無權力。慈禧太后則再次完全掌控大權,任命親信入閣,對光緒帝嚴加看管,確保他無機會翻身。
此后,面對國家內憂外患,慈禧太后不知變通,依然我行我素。她支持義和團全民抗擊洋人,結果引發了八國聯軍進攻,最后不得不與光緒帝一起出奔西安避難。
西安一去便是8年,這8年間光緒帝活的心灰意冷,他再也無力反抗太后的專制統治,只能任由慈禧擺布。
1908年,慈禧太后在西安病逝,終年73歲。她前后輔政近47年,權傾朝野,可謂前無古人。但為了權力可以不擇手段,最終釀成了清朝滅亡的惡果。
47年的權力之路,慈禧太后用她的智慧和決絕步步為營,妙手排除異己,坐穩太后寶座。但她僅為一己私利,視國家民生于無物,最終釀成亂局。
一生傳奇的背后,隱藏的是權欲熏心。每一個朝代的覆滅,都有這樣的教訓:天下蒼生苦,唯有君王責重。